這大概是全台北,不,全台灣最特別的餐廳了。走進民生社區中的這棟老宅,開放式廚房中不見熟悉的廚師俐落忙碌身影;相反的,低頭認真備料的,是幾位爸爸媽媽、甚至是公嬤級的長輩。他們一邊準備著自己的拿手家常菜,一邊跟彼此聊天、分享帶來的美食—這就是全台灣唯一的業餘長輩廚房:食憶 by SUi。
食憶的起點很簡單,給愛做菜、會做菜的長輩們,在這裡分享自己的拿手菜給大家。退休、空巢期的長輩們在這裡重新被需要,也在過程當中,將家傳的手藝流傳下去。 從一開始幾場實驗性的餐會,到今年找到空間正式化為預約制餐廳,短短一年時間,這個特別的概念已讓食憶成為場場爆滿的當紅炸子雞;在採訪的同時,各種詢問、訂位電話都停不下來。食憶負責人 Cherry ( 陳映璇 ) 苦笑說,她也想多開放幾場給大家,但現在有的長輩主廚已經必須一個禮拜來三次,再多的話就要變壓榨老人家了。
退休人生才剛開始:獻給銀髮族的廚房新生活
其實從 Cherry 的這席話不難看出,食憶的中心主角不是客人,而是廚房裡的長輩們。食憶再怎麼爆紅爆滿,對 Cherry 來說更重要的,是這裡成功開啟了 40 幾位長輩主廚們的第二個生活。
食憶的負責人 Cherry 在去年開始這個計畫,契機便是她自己父母的退休。現代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,退休後二、三十年的時間該如何度過,是許多忙碌了大半生,頓時失去工作重心、必須面對空巢情況的爸媽們的新難題。現代的銀髮族難題,一般提供的無非是各種照護方案。但 Cherry 有不同的想法:她想給他們一個生活的重心,讓活力隨著熱情自然回到長輩們身上。
身為三十代的代表,Cherry 也觀察到年輕一代經常不做菜的情況,許多家傳菜因此漸漸消失在世代的交接縫隙之間。於是 Cherry 選擇以「食物」作為橋樑,爸爸媽媽們來到這裡能大展身手,年輕遊子們能在這裡吃到家的溫暖,來自不同背景主廚們的家傳菜,也能同時勾起不同世代的鄉愁。
食憶廚房特別地方在於,為了減少長輩們的壓力,每一次餐會都會有幾位不同的主廚來合力完成。每個人各出兩三道拿手菜,有點像國外流行的 potluck ( 一人帶一菜的聚餐 ) 升級版餐會。主廚們都是像辦自家宴會般,採買、備料、下廚、擺盤都自己來。有的人必定要去相熟的市場攤位買看得上眼的好食材,有些人則是一大清早、甚至是前幾天就開始買菜備料,才做得出這些細工費時的老菜。
你,多久沒回家吃飯了?
這天食憶餐會就來了三位主廚:祖籍山東的戴爸爸帶來費工的山東燒雞、特製小炒,客家媳婦的張姐準備了南瓜粿和客家鹹湯圓,還有最注重飲食均衡的 Jully 姐,做了美味健康兼具的涼拌川味木耳、塔香茄子和蒼蠅頭。一頓飯就吃進半個台灣的各路滋味,也是來到食憶的樂趣之一。
餐會一開始會由 Cherry 做簡單的介紹和引言,餐桌則放上今日主廚與餐點的故事代替一般菜單。在出餐忙碌完時,長輩主廚們便會一一到桌邊跟大家打招呼聊天。大家或許聊著做菜的小技巧、聽著長輩分享自己的故事,也有人感動地向主廚說自己好像吃到從前阿嬤的味道。其實這樣忙前忙後一整天,三位主廚們都說,參與食憶計畫除了來這裡交朋友之外,最讓他們開心的,果然還是在吃的人口中聽到一句「好吃」。這樣簡單的交流時間,就像是食憶最完美的註腳:為長輩帶來被肯定的價值感,用食物的回憶,連結起更多的交流。
由人作為起點、環繞在人的交流,我們離開時帶走的不只是美味的回憶,還有滿肚子的故事。除了是私廚餐廳,這個計畫也像一場社會實驗:由一頓飯做為引子,食物的凝聚力能帶我們走到多遠? 食憶會讓我們知道。
|延伸閱讀|
最有人情味也最難搞,老台南脾氣的「素敵清酒吧」
用自然的態度喝自然的酒:肯自然葡萄酒吧 李庭瑋 ( Kenny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