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第一批作品上市的時間當作起點,由宋培弘、段淵傑、葉奕辰創辦的啤酒頭成立於2015年4月,他們選在旺季前推出創業作品「立夏」和「穀雨」,給自己一個夏天的時間試探反應,「如果過了旺季還賣不完,就知道這條路行不通」宋培弘說。萬萬沒想到一推出就獲得空前迴響,節氣啤酒以超乎預期的速度走紅,熱烈的市場反應讓三位創辦人,以及最初因為好交情力挺的店家都感到措手不及。
三年後回頭看,啤酒頭成立的時間,正好標誌了台灣本土精釀的另一個起點。不知道是不是被他們的經營模式啟發,三年來無數品牌相繼以「代釀」方式出道。(代釀指品牌沒有自己的酒廠,租借其他酒廠設備來釀酒的生產方式。)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品牌問世,但像啤酒頭一樣成功的,嚴格來說完全沒有。介紹節氣啤酒的報導已經很多了,這次我們從產品策略、品牌經營兩個面向來重新認識啤酒頭。
主流與非主流並進
把啤酒商品化之前,啤酒頭經歷了兩年的討論,模擬過很多種產品的樣貌,「節氣」是最後半年前才想出來的。歐美國家習慣在不同季節飲用不同風味的啤酒,傳統的節氣正好吻合這種飲酒文化,同時也能傳達啤酒頭的品牌精神:釀出從台灣土地長出來的啤酒。
在這個主軸上釀造的作品「穀雨」和「立夏」各有不同市場取向:「穀雨」是比利時淺色愛爾,這種類型的啤酒麥芽味甜軟,喝起來有果酯、辛香氣息,最重要的是苦味低,容易被台灣人接受,加入台灣人熟悉的「烏龍茶」不僅是創意表現,另一層面的訴求在於讓產品更貼近主流消費者──啤酒頭眼中的主流消費者,是對精釀啤酒認識不深,甚至根本沒喝過商業啤酒以外酒款的人。
另一款美式淺色愛爾啤酒「立夏」肩負不同使命。這個類型的啤酒花香氣較明顯,苦味比起比利時淺色愛爾「穀雨」強烈,是一款離主流消費者遠一些,和精釀啤酒愛好者稍微搭上邊的啤酒。宋培弘說:「兩支作品一個近、一個遠;一個在現況中活下來,另一個往前踏一步。」

節氣與風味的聯想
節氣啤酒運用許多台灣在地素材來塑造節氣性格,已上市的十五個節氣中,和時令深刻聯結的只有烏龍茶釀造的穀雨、加入自製梅酒的春分、以茉莉花添香氣的大暑和小暑。其它像是冬瓜茶和小滿、金萱茶與和雨水、鐵觀音和立冬,可可豆和小寒、咖啡豆和大寒、艾草和清明,食材本身和節氣都是脫鉤的,這是否違背了節氣「不時不吃」的精神呢?
宋培弘解釋:「釀酒跟廚師的視野不一樣。用當季食材釀酒有難度,因為食材從產出、釀酒到推出,至少要一、兩個月,能喝的時候節氣都過了,所以啤酒頭用形而上的方式去連結。我們認為這個節氣應該喝什麼酒,再調度所有原物料到前端釀酒,做出符合這個節氣的精神。」
消費者意見的取捨
啤酒頭沒有經銷商代為銷售啤酒,凡事親力親為,能站在第一線汲取大量消費者意見。問及當市場反應出現意想不到的落差,是否會調整產品,讓它更貼近主流消費者?宋培弘以選用耶加雪菲咖啡豆釀造的「大寒」為例,說之前有人反映大寒的咖啡味不夠,建議他們應該改用曼特寧咖啡,讓他聞言不知如何回應。
「聽取建議的時候,要清楚自己市場定位在哪裡。」啤酒頭希望品牌貼近主流消費者,但是順著三位釀酒師的思路去滿足消費者需求,他們也會做消費者喜歡的啤酒,例如賣得最好的「小滿」、「春分」,一款用冬瓜茶糖釀造、一款加了自製梅酒,都是非常甜的啤酒,精釀啤酒族群多數無法接受這種甜膩的風味,可是大眾市場需要這樣的產品,這是啤酒頭正視消費者的方式。宋培弘說:「一個系列必須有酸有苦也有甜,要如高山跟低谷般起伏,產品代表酒廠看待世界的信念。」→繼續閱讀

成立於 2015 春天,由三位不同專業領域的人,因對釀酒的熱情而一起成立啤酒廠。透過結合我們的經驗、技術和創意,不僅要讓本地消費者接觸到不一樣的啤酒,更要把「台灣製造 Made in Taiwan」的精釀啤酒帶入世界。成立至今,啤酒頭勇奪海內外多項大獎,足跡遍及英國、日本澳洲與新加坡,「雨水」與「立秋」茶啤酒更分別獲得 2016 與 2017 世界啤酒大賽 WBA(World Beer Award) 的「全球最佳實驗啤酒獎」與「全球最佳香草調味啤酒獎」。